唐晓彬、王亚男:让“大数据抗疫”发挥更充分作用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唐晓彬 王亚男

2020-02-10 02:26

如何利用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助力抗疫,是当前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大数据作为一项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具有多源性、海量性、广开放性和强融合性等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增强疫情防控力度。

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对相关情况的动态监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形势时刻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目前有关各地区确诊数量、疑似病例、死亡人数等的数据已使公众能够掌握疫情基本变化态势,了解自身所处地区疫情的严重程度,进而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同时,数据的及时、准确更新对决策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相关部门精准施策也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具有多源性和广开放性优势,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发挥动态监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能实现对疫情数据的实时播报。比如“丁香医生”等平台根据各地公开的疫情数据,推出“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另一方面可对疫情蔓延以来各地区采取的交通管制等情况进行精准把握。比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App可实现路况实时播报,帮助公众规划行程。

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病毒传染源的准确追踪。越是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感染高发期,越需要对作为主要传染源的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群体进行准确追踪。只有快速实现对患者流动方向的精准把握,才能尽快确定被感染的区域和范围,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线索与有效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可对所有传染源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综合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掌握病源基本流向,从而有利于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实现网格化管理与防控。所以,大数据技术应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利用。

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疫情走势进行基本预测。疫情走势成为当下各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虽然部分患者康复出院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但从全国范围看,疫情蔓延并没结束。当前疫情处于何种阶段?何时才能迎来拐点?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疫”之战胜利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有效探析数据背后隐藏的疫情规律,进而对疫情发展态势进行基本分析与把握,为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加快推动大数据方法的应用无疑能有效助力抗疫之战。目前,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工作部分环节已经得到很好的运用,但在应用的充分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此,应加快推动大数据技术实施,让大数据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必须加快统筹数据资源。只有“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才能跑出信心、跑出胜利。当前,应加快成立数据分析团队,并与各部门展开周密合作。同时,应大力号召大数据应用企业,使其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疫情分析的数据资源,如各地“封村”“封路”情况、人群流动情况等。进一步强化对各领域、各渠道数据的系统整合、汇总与归类。一方面,在有效统筹各类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人群迁徙路径的动态化描绘,最大限度实现对风险人群的动态监测与防控;另一方面,在透彻掌握疫情准确数据的情况下,展开对疫情的进一步研判,进而为下一步疫情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加强对数据信息资源的管控力度,严厉打击恶意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共享应当是有原则、有条件的共享。在疫情中出现的泄露旅客个人信息甚至恶意攻击湖北人、武汉人等恶劣行为,严重侵犯个人隐私,与大数据时代倡导的信息共享原则相违背。在疫情持续扩散的当下,我们需要透明化地实现对传染源的追溯,但不能以“追踪传染源”的名义侵犯个人隐私。对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媒体效应,对公众加强正向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加快大数据领域的立法施法,严格明确数据使用权限,实现对个人隐私的有效保护。

再次,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开放与共享。患者同程查询工具不久前已上线操作。通过该平台,公众可对近期是否与新冠肺炎患者同程进行精确把握,进而明确自身是否需要隔离观察,对降低传染率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大数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成功应用的案例之一。但大数据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尚显不足,一定程度上使疫情暴发初期各地在资源和人员调配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对此,一方面,应强化技术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整合技术资源,加快推动大数据在医疗等领域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应注重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实现资源合理调配,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统计学院教授和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3wy5e3u6FOg

(通讯员 邓文雯)